前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集中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清除了一批违法违规网页和信息,查处了一批违规开展“山寨证书”发证活动的典型机构。
作为培训机构的业务员,李红一天的咨询量能达到五六十人,“电话接到手都打哆嗦,说到吐”。她说★■。
在某投诉平台上,至今已有400余人和陈晨的遭遇一样★★★★,投诉他们报考■■★★◆◆“碳排放管理师★★■★★■”证书的培训机构。受害者们还加入了一个名叫“证书兼职商讨群”的微信群。群里的137名成员都曾被机构蒙骗报名考证,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从事不同的职业,年龄也各异。
不过★■,李红能明显感觉到的是,到了12月◆★,整个业务咨询量瞬间就下来了。到了今年1月,她突然发现在◆◆■◆★■“A公司”官网上已经查询不到授权进行“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培训的单位名单了★◆◆。她推测:■★“从那时开始★★◆■★,他们估计就想撤了◆★。◆★◆”
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碳排放管理师”的广告时,24岁的长沙女孩陈晨(化名)就被吸引了。
据李红介绍,交流开发中心盖章的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对外收费是官方统一的,机构必须定价6800元。“A公司”会根据被授权机构的招生人数以及证书等级(初级、中级★◆■★★■、高级)★■■,阶梯式计算并收取费用。
下一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建立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治理长效机制,为技术技能人才评价营造公正清朗的良好环境。
李红(化名)是A公司授权开展★◆“碳排放管理师职业培训”项目的一家教培机构业务员。
究其原因◆★◆★■,陈晨坦白是被培训机构忽悠了。“这证书真的坑!◆★”她拿着两张■◆◆■■★“碳排放管理师”证书气愤地说道。
公开信息显示,该单位的“碳排放管理师◆◆■”项目由某院人才交流开发中心(下简称“交流开发中心”)等主办,北京某人才测评技术有限公司(下简称“A公司”)承办◆★■◆■,再由被授权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开展。A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民营公司★■★■★。
该声明写道★◆★:因招生市场混乱问题,交流开发中心2021年11月就已责成A公司停止招生,不允许再有任何新的招生工作。
让人不解的是★★,2021年11月2日,A公司发布通知称暂停招生是因■■■★“学习系统维护升级◆★◆◆★★”。12月28日★★,该公司再次发布《关于恢复碳排放领域培训工作的通知》,并顺利在今年4月16-17日举办第三期考试★■★◆◆。
直到今年1月17日,李红看到交流开发中心发布的《严正声明》,李红猜测“碳排放管理师”项目画上了句号。
6月29日,A公司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培训项目已暂停,但对方并未正面回应公告通知前后矛盾的问题。
很快★■◆★★◆,陈晨发现,此前合约承诺的内容与实际服务项目不同,她随后陷入了与培训机构的退费拉锯战。
让她没想到的是,最终■★★■◆■,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私自使用了陈晨和丈夫的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代替两人参加了1月底的◆■“碳排放管理师◆★”考试,并在今年3月发放了两本证书■◆■★★。至此■◆◆★,培训机构以完成服务为由★◆★■,拒绝退费。对此■★◆★★★,陈晨提出质疑:“来的证书能有什么含金量?★◆★◆■”
李红分析◆■,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原本以中小学生教育辅导为主要业务的机构面临着项目调整★★◆、人员裁减的问题。因此■◆◆,一些机构也跟着趋势做培训项目“赚快钱”。
今年1月,在电话咨询时,机构的老师向她保证,拿到“碳排放管理师”证书后,兼职“挂靠”一年的收入不低于5万元。如果有两本证书,一年保底收入是8万元◆★◆■★★。
这对从事财务工作的陈晨充满了吸引力◆◆■,这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证书”,随后她和丈夫花了1★◆■★★■.2万元报考了◆■★★■★“碳排放管理师”证书考试。
他们的项目招生从2021年9月开始,第二个月就达到高峰期■★■◆◆,“一下就火了★★◆◆”。
律师解释,机构通过考试作弊的方法取得证书,实际是为了不退还所收取的费用◆◆★◆,存在欺诈行为,取得的证书也是无效的■◆■◆◆■。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其门户网站开设“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查询★■◆★”专栏,公布了20个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网站和技能人才评价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系统。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避免上当受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