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问题的解决◆★★■◆◆。《行动方案》主要是以行动任务为主线而设计的,这有利于明晰行动的方向性,凸显行动的必要性。然而★■,转向行动场域后,作为行动的执行者,则更应该聚焦核心问题的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行动必须回归真实的教育问题:宏观的问题,比如如何推动教育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变革,培养出未来能成功而幸福生活的人才◆■■?中观的问题,比如如何帮助师生真正实现减负增效■★?微观的问题,比如如何更新调整作业设计以帮助学生更科学地学习?如果行动者缺乏问题意识,无法把握核心问题,那么所谓的深化行动极有可能沦为一种上行下效★◆★、应付了事的行为,所谓的“深■★◆◆”也就无从谈起了★★◆。
中国教师报: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核心素养导向■■■■★”“课程内容结构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等高频词备受关注。如果让您来梳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会有哪些特点?
左璜: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问题的确愈显弥足珍贵◆◆。在我看来■■■,从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学校整体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问题。
注重全面系统的架构。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它的创新和变革需要从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来全盘考虑◆★■■。学校课程体系的育人目标、内容体系以及实施原则,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应立足学校的育人目标,从课程体系上予以重构★■■★■,方可实现真正的深层变革■■◆■。
重视联动◆◆◆■、连贯的系统行动■■◆★★。《行动方案》提出了五大项重点任务,包括14项小任务■◆★■,这些任务从课程规划到教学方式、从评价改革到数字赋能等,内容涉及广泛。那么,在深化到实践场域时,如果各地各校不能很好地将各项任务联动、连贯起来★◆■■★◆,任务及责任一旦分散,势必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导致基层管理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工作效率的下降◆★★。因此■■★★◆◆,在推进这一改革深化行动过程中,需要各相关部门、各条战线的领导、教师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共享机制,形成系统化的行动方案。
注重学校特色的引领。课堂教学变革只是学校整体改革中的一部分yl8cc永利官网◆★◆■■,绝不是全部◆■◆◆★。而一所好学校最关键的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和精神■◆■★■◆。因此,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时◆◆,我会更加强调学校的顶层设计★◆■◆★★,凝练学校的特色品牌,然后在特色文化的指引下开展富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改革。例如,某学校确立了追寻最美的教育这一文化特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在遵循课堂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出最美课堂★◆◆★。缺乏学校特色文化引领的课堂教学变革◆★,很容易落入工具主义的陷阱中★★★◆◆;缺乏学校文化精神引领的课堂教学变革yl8cc永利官网,实际上也很难具有持续性■◆■。
左璜热衷于走进教学现场做研究,还缘于她在中小学工作过7年的经历。她一直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被一线教师所理解、接受并应用起来的理论,都是虚空的理论■★★。■★”因此,她的研究从未离开过教学现场★◆★,每学期都会坚持到中小学的课堂观课■★、评课。她最热衷的就是与一线教师一起重构课堂。“当我们把理论摆在教师面前时■★,他们只会觉得这是■★★‘皇帝的新衣★★■◆◆’★■,能想象但看不见◆■■;但倘若我们结合理论,把一节真实的课摆在教师面前时,他们就欣然触摸到真实的创新与变革”★★◆■。
作为高校学者,她一直在学术殿堂与教学田野之间行走◆■,并且游刃有余。左璜坦言■◆■◆■★,自己一直坚守的身份是★■◆★“一名教育研究工作者”。在她看来,教育研究与自然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它与生俱来就有着观照实践的品质★★◆■。10多年前,她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体认教育研究的限度——论当代教育学学科危机的第三条出路》的文章,文中特别强调化解教育学学科危机的一条途径就是体认学科的限度■★★◆■■。■★◆“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我们不应只是沉醉于★■■★★‘新概念★◆★◆’◆◆◆■‘新名词’★■■■★◆‘新理论’的提出,也不应醉心于宏大的叙事◆■◆◆◆,而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色■◆★★,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左璜说。
左璜曾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她一直主张,素养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师要从知识学习的◆★■★“累积式思维◆■★■”中走出来■★◆,转向“大目标”◆■★,即从教学思维走向课程思维■◆◆。核心素养就是为教育的目的瘦身◆■,其背后蕴含的教育思维方式就是“少即是多”——抓住那些最关键、最基础的内容素养去培养◆■★◆■■。
左璜: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如何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落小?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对此,我想给一线教师三点建议。
构建循证反思的科学行动闭环。《行动方案》特别明确了一点★★■“坚持循证决策★★★,健全监测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改进课程实施规划”。因此★◆◆★★,深化行动中关键的一点是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监测与反馈机制,形成“科学诊断—过程监督—反馈提升★■◆”的课程教学改革行动闭环■◆■。
第一,更新育人目标。核心素养导向本质是教育要确立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更新。面向未来◆■■,我们到底应该让孩子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是核心素养所回答的问题。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必然督促所有教育人重新定位和审思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是孩子积累的知识越多越好◆★★?是不是孩子掌握的技能越多越好?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的孩子面对复杂多变流动的社会时◆■★■◆★,能否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比扎实记忆◆★★■、掌握学科知识更加重要,能否适应变化、协调矛盾与冲突比按部就班学习更加重要,能否创造价值比一味地传承知识文化更加重要◆◆■★。因此,课程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之一就是要更新教育目标★■★,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体系就是具有中国特色、面向未来的育人目标体系◆★◆。
左璜还把这一逻辑迁移到了家庭育儿中■◆◆◆★◆,在家庭教育中做“减法”,聚焦孩子核心素养培养,并坚持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撰写育儿日志■★◆,疫情期间出版了《高效亲子陪伴指南》《博士后妈妈智慧育儿经》两本书,成了圈粉无数的“育儿专家”。
第一,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作为。我们都很清楚◆■★,一个人如果已经形成了舒适的行为模式和习惯★◆◆★◆,要改变自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我们长期耕耘在课堂的教师来说★■■◆★,与其被动接受改革,被动接受培训★■◆■、学习■◆,被动应付改革,倒不如主动作为,争取做一回课改的主人。那么★■,如何主动作为呢?一是要有想法,二是要有做法。有想法,就意味着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遇到真实的问题与困境,例如有了ChatGPT,我们的学生应该怎么学习?有了智能化平台,我们还能怎么教?学生学的东西变得多起来了,如何帮助他们减负呢?作业是否可以更加科学点呢?遇到问题,就思考并将其提炼为课题,展开深入的课题研究。我一直倡导,新时代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驱动★■◆★■,让教师在课改中主动作为◆★■◆◆◆,十分需要。有做法◆■■◆★■,就意味着教师思考之后一定要有行动◆■★◆◆。有教师说★■◆■◆★,“我”也想做跨学科主题教学,但“我◆◆★■★”不知道如何做。“我”也认为个性化教学指导很有效■◆★◆◆,但“我”还不清楚怎么做更科学。我们如果总是抱着“我不会”“我需要等待他人来指导”的心态◆■,那么这也不叫作主动作为◆■◆。真正的行动◆◆■■◆★,无须等待,只要秉持教育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教育的根本目的,方法一定是多元的。我相信,没有人敢说,只有像“我”这样做才算是跨学科主题教学。我始终主张,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
注重服务师生的成长。当然,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应该始终着眼于师生的成长★★◆■★。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改革仅限于概念■◆、模式的创新★■,师生的成长就会让位于机械的操作流程◆★◆■。然而,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富有生命活力、不断创生的文化形态★★★。基于此■◆◆★,从课堂教学变革走向学校整体变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变革的目的,始终面向师生共同生命的成长。
第三★★■◆,创新驱动◆■◆。“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概念的背后是突破传统的继承式学习,走向“创造性学习”■◆★◆。这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授与受”的阶段◆★,那么等到孩子学成这些知识后再进入社会◆◆,知识却已过时■◆★★。事实上◆★◆,知识创造已经成为学习的“第三种隐喻”,它鼓励孩子在边学习旧知识边尝试参与新知识的创造,同时倡导学生在传承知识的同时保有■◆■★◆★“创新■★”的动力和激情■■◆◆★,并养成创新的思维◆■■★★、能力和习惯。
中国教师报■◆◆◆◆:课程教学改革是一场观念的变革★◆★★、方式的变革,也是一场文化的变革■■★■。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落实、落细、落小,对此您给一线教师有哪些具体建议■■◆■■?
她上师范时学的是理科,毕业后却在小学教语文,博士读的是教育学,博士后又投身心理学研究。这样的跨学科背景让她的研究多一种天然的优势——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中国教师报:课改越深入将越触及课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问题,单项改革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在您看来,从课堂教学改革走向学校整体改革要关注什么?
第二■◆★■◆,教学设计应从三维目标设计走向综合表现描述。上一轮新课程改革强调了三维目标的设计,不少教师已经习惯这样的操作。然而,三维目标的设计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突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倘若我们将目标转向为学生综合表现的描述,例如从◆◆“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转向“能主动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自信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述强调了孩子学习某项知识后的综合表现■◆★。我们要相信,在人工智能时代,能与机器人抗争的教育★■★◆★,必然回归★★◆★◆“情感性”与“价值性”■◆■■。
左璜■★★■:我以为,《行动方案》发布得很及时,很有指导意义,这也是切实有效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研究者,同时也作为省级层面落实《行动方案》的研制者■◆■,我想★◆★■,深化行动应该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教学过程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在教学中,教师会习惯于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教学设计,从而喜欢设计各种引导式的活动★■◆◆★■、问题,牵着孩子一步一步往前走。适度的引导当然是需要的,但如果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的课堂就难免会限制教师的思维水平,难以有所突破。因此★■,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开放课堂,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比如★■★,从◆★“请你读这句■■”变为■★■“你最喜欢哪一句”,从★■◆◆◆■“请你来解答”变为“你觉得还能怎么解答◆■■★◆◆”……我们相信★◆★■◆■,一旦转变了思维的视角和主体的角色■◆,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注重在地化的行动转化。《行动方案》中特别提到这么一条★◆■★,要因地制宜“一地一计”、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把国家统一制定的育人“蓝图”细化为地方和学校的育人★◆★◆◆“施工图■★◆★★”。这一点对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深化行动中★■■■◆◆,各地各校一方面要把握《行动方案》中的关键目标和共通任务★■◆★,另一方面要体认本校、本地的特色,结合在地化的特点来转化行动目标◆★■■■★、任务和规划。
第二,减负增效。无论大家听到的■◆“单元整体教学”“大概念教学◆★◆■◆”还是◆★★“课程内容结构化”,其实内涵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学习思维和方式■■◆。为什么呢?因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陷入“累积式教学■★★”,从而造成学习负担的增加■■◆◆■。因此■◆★★◆,改变教学的底层逻辑■◆◆■★,以更加宏观■■、抽象、本质、结构化的知识模块教学取代微观◆◆■◆、琐碎的知识点教学■★■◆★★,从而真正从课程结构的源头来优化教学,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左璜,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德育与教师发展系主任,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成员)
中国教师报★■■★■: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引向深入◆★◆★。《行动方案》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绘制了新图景。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深化行动应该重点聚焦什么?